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生平事迹  大事年表  著作文章  影音作品  手迹遗物  领导题词  活动纪实  荣誉称号  献花留言
  • 1
  • 2
  • 3
最新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内容
王尽美在1921年。
作者:wangjinmei   发布时间:2016/10/25 10:33:33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率:


在潍坊这片光荣的土地上,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革命英雄人物,他们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呕心沥血,出生入死,谱写了激动人心的历史篇章。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王尽美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少年时代 砥砺学行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 ,字灼斋,1898年6月14日出生在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时属莒县)一个佃农家庭里。其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朝廷腐败,国力贫弱,列强入侵,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尖锐。

 王尽美降生之前4个月,他年仅20岁的父亲暴病身亡,他从小便与祖母、母亲相依为命。少年时代的王尽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做了几年本村地主少爷的"陪读",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后入村办私塾学堂、初级小学和枳沟镇高级小学读书,并表现出聪颖的天资和出众的才华。小学毕业时,17岁的王尽美已是乡里很有文化很有名气的青年,他广泛接触农民群众,密切关注社会变革,并在诸城乡里结识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王翔千、王乐平等人。

 济南求学 走上革命

 1918年4月,王尽美为学得更多的文化知识,离别家中老人和新婚妻子,奔赴省城济南,并很快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此期间,他认真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于1920年11月,与省立第一中学学生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出版了《励新》半月刊,积极宣传新思潮,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1年,王尽美进入他短暂而光辉一生的崭新阶段。经过五四运动的淬火和对中国黑暗社会的体察与反思,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已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他周围,已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为党组织在山东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1921年春,经过王尽美、邓恩铭等的努力,在北京、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影响和帮助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秘密诞生了,其成员至中共"一大"前,已发展到8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是由王尽美等几个青年学生组织起来的山东党组织最初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组成部分,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王尽美的负担更重了,工作量更大了。他除了把励新学会作为小组活动的主要阵地,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外,还拿出大部分精力去开展工人运动。王尽美深入工厂,广交朋友,组建工会组织,创办《济南劳动周刊》,使马克思主义宣传突破了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参加"一大" 名载史册

 1921年7月,对王尽美来说,是他革命生涯中一个最光辉的里程碑-----他与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一起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共同促使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历史性的任务。作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名字载于史册,永放光辉;作为党的一大代表,他走上了人生壮丽航程,开始了新的战斗。

 王尽美是1921年6月与邓恩铭同时接到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通知的,不久又收到上海组李达汇寄的旅费。正当他俩准备动身南下的时候,正巧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张国焘去上海路过济南,王尽美便约集了几名济南的几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在大明湖的游船上与之畅谈了一天,就建党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他与邓恩铭就搭乘火车奔赴上海。他俩于7月1日之前到达,跟张国焘一样是外地抵沪最早的代表。至7月22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代表陆续到齐。为保密起见,代表们以"北京大学暑期旅游团"的名义大都寄住在上海组预先租下的正放暑假的博文女校。代表们住的是学校的二层楼房楼上靠西的三间前楼。王尽美与邓恩铭住在后面一间房子里,和长沙的毛泽东住房相邻。代表们的卧具除了毛泽东是两条长凳架起的床板,王尽美和其他代表一样,都是一张席子,睡在地板上。居住条件虽然简陋,居住者进行的却是创建中共的千秋基业。王尽美是第一次来上海,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活动。他在这里遇到的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代表人物,是闪耀着时代风采的革命先锋。他们从中国不同的地方汇聚到这里,决定民族的命运,绘制中国未来的蓝图。他们中,有王尽美早就熟识的张国焘、刘仁静,还有虽是头一次见面,但早就知道他们的名字、读过他们的文章而引起强烈共鸣的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他认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聚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缘,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所以,在等待开会的时日,他拒绝了上海这个大都市现代风光的诱惑,闭门不出,贪婪地阅读着大会发起组准备的有关资料和代表们带来的各种书刊。他逐一拜访每个代表,热情地跟他们交谈。在住房里,在餐桌上,在女校的院内,他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求教,跟他们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他的虚心好学和追求真理的执著,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大"正式会议上,王尽美代表济南小组向大会汇报了山东党组织组建的过程,并对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因为他是除邓恩铭之外最年轻的一个,而谈吐又那么从容不迫,那样充满朝气,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7月31日,会议结束后的当晚,王尽美与代表们乘火车回到上海。党的成立,更加坚定了王尽美的革命信念,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名字由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取尽善尽美之意。并为此作了一首《肇在造化――赠友人》的诗:

 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

 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王尽美带着一大确定的任务,精神抖擞地回到山东。他把一大的精神向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进行了传达,并对如何落实一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抓紧党在山东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这年9月,他在济南策划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进一步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会员发展到几十人。随着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王尽美肩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他的活动领域已从学校扩大到社会,从知识分子扩大到工人群众。他的工作范围从党内到党外,从党务到事务,千头万绪的工作使他应接不暇。他风尘仆仆地奔波着,呕心沥血地工作着。

 这年冬天,王尽美被所在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反动当局开除学籍。从此,年方23岁的王尽美,脱离了学生生活,走上了一个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一大"代表 难忘尽美

 长沙代表毛泽东在建国前和建国后多次讲到和他一起参加"一大"的王尽美、邓恩铭。1936年他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道:"王尽美和邓恩铭是山东支部的创始人。"1949年,毛泽东主席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副省长无限深情地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他还介绍说"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条,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切地叫他'王大耳'。"1952年,他在山东视察时又一次对山东分局的负责同志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还活着,你们要养起来。"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他历数牺牲的"一大"代表时,第一个就提到了王尽美的名字。

 武汉代表陈潭秋1936年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的回忆中共"一大"的文章中写道:“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王尽美同志、邓恩铭同志,王、邓两同志那时是两个最活泼的青年,后来王同志在努力工作中病死了……”

 北京代表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一大"前夕,他路过济南时,王尽美“约集济南的8个党员,和我聚谈了一天。他们向我提出许多问题,不厌其详地要我讲解。他们一面听,一面记录要点,并商谈如何执行的方法。王尽美参加‘一大’时,仍本着学习的精神贪婪地阅读有关材料,有时且向到会的代表们请教。”

 武汉代表董必武从1929年到60年代,多次回忆党的一大代表,每次都讲到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1961年8月21日,他视察南方路过济南时,在京汉列车上又回忆起王尽美"一大"期间的音容笑貌,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挥笔写下了《忆王尽美同志》的诗篇: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是的,王尽美是从潍坊大地上走出去、经过革命锤炼成长起来的独领风骚的济南名士,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不怕风浪的弄潮儿,一株在艰难困苦面前不低头不弯腰、经难历劫而永葆青春的劲松。他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部献给了党,用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出革命史册灿烂的篇章。

 1922年1月,王尽美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出席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5月,中共山东部成立,王尽美任负责人。不久,又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王尽美任主任。7月,王尽美出席了中共"二大"。会后,建立了中共济南地方支部,王尽美任书记。9月,中共中央调王尽美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工作。1923年3月,他回到山东,先后任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书记。他抱病奔走于胶济铁路沿线,深入矿山、工厂、学校,为山东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为革命斗争的迅猛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医院病逝。(高培忠)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络技术支持:三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