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尽美和他家人的故事
作者:wangjinmei 发布时间:2016/1/8 13:55:29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率:
穿越90余年的时光隧道,时间凝聚于1921年7月下旬。13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辗转于上海与浙江之间,荡舟嘉兴南湖,在惊险与激情中,一个崭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
7月23日,23岁的王尽美赶赴上海市望志路(今兴业路),参加中共一大会议。会后,这位原名王瑞俊的佃户子弟,认定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因此改名“王尽美”,成为职业革命家。 1925年6月,王尽美突然回到家乡,因积劳成疾,身染肺病,组织安排他回乡静养。在家里待了一个多月后,他执意要回青岛,回到自己的岗位。8月19日,这位中共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溘然长逝,年仅27岁。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 1918年春天,20岁的王尽美第一次到济南,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立一师,他的世界由此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如果不坚持赴济南求学,王尽美或许只是山东莒县北杏村的一个教书先生。出身佃农的他,幼时家贫,只能在地主私塾陪读,私塾先生见他眉清目秀、聪颖好学,为他起名瑞俊,字灼斋。 在枳沟镇高小读书时,他结识了传播民主思想的王新甫先生。“课堂上,他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铁路风潮、武昌起义等故事,也介绍《革命军》、《天演论》、《民报》等进步书刊。”毋庸置疑,这些进步思想触动了他年轻的心。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前往济南求学前,他登上村前的南岭(乔有山),忍不住赋诗一首。 入校后不久,王尽美极佳的口才、横溢的文采以及事必躬亲的责任心,让他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同学们推选他当代表,联络济南其他学校学生,去砸“昌言报”馆,惩罚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汉奸文人。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第一批外埠会员 1920年初,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趁着代表山东学生去北大联系事宜之便,在北大红楼拜访了神往已久的李大钊。两人相谈甚欢,王尽美受邀当场填表,成了该研究会的第一批外埠会员,并拿到了刚刚出版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这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重大转折点,意味着他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信仰。 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王尽美更频繁地来往于北京与济南之间,刻苦攻读所能找到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9月与邓恩铭在济南贡院墙根街的教育会内,竖起了一面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建立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任主编。《励新》半月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登载了许多有关社会改造的文章,抨击时弊,启发青年觉悟。 在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不久,1921年春,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建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始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产业工人运动。 善于吹拉弹唱的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 1921年,王尽美和邓恩铭的7月上海之行,肩负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8位党员的重托。 当年6月底,他们抵达上海后,就开始废寝忘食地阅读大会发起组准备的有关资料和代表们带的各种书刊。他和邓恩铭逐一拜访代表们,利用一切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