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尽美 鲜为人知的中共一大代表他以极大的热情忠诚于他的信仰不惜把生命奉献出来
作者:wangjinmei 发布时间:2015/6/10 8:37:57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率:
信仰的力量
有一种力量,能够超越生死。86年前,在山东潍坊农村养病的王尽美饱受肺病折磨,吐血不止,但他执意要回到斗争一线。他被乡亲们用门板抬上火车,最终这个高大英挺却骨瘦如柴的年轻共产党人,在青岛永远倒下。
有一种力量,能够跨越时空。13位中共一大代表中第一个与世长辞的王尽美,蕴藏在他血液中的红色基因,铭刻在一代一代后人身上。王尽美的儿子、孙子、曾孙三代人都先后加入了他当年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无论时光流逝,无论沧海桑田。 这种力量叫信仰。 先烈的辉煌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已经凝成这个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是王尽美的后人”“永远跟党走”。理想信念,薪火相传。 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在上海、杭州两地,寻访王尽美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走进他们的记忆,走进他们的内心,探寻信仰的力量。 鲜为人知的中共一大代表 他以极大的热情忠诚于他的信仰 不惜把生命奉献出来 机会向他们请教,荡舟南湖之上,与代表们进行激烈的争论。 中共“一大”开幕后的第二天,王尽美代表济南早期党组织汇报了组建的过程,并对目前形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年纪较轻,但他举止从容不迫,充满朝气。 “一大”会后,再次回到济南的王尽美,有了脱胎换骨之感。当年8月中共山东区支部成立,他担任书记。 王尽美多才多艺,不仅善于写文章作演讲,还能填写诗词,对于乐器也很精通,吹拉弹唱几乎全通。有一次会议后,他即兴弹了一曲《苏武牧羊》,并借用这个曲谱,填写了自己写的歌谣:“工人白劳动,厂主吸血虫。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此后,这首歌谣广为流传,不少工人都能哼出来。
擦掉咳出的血 继续演讲 王尽美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在济南师范学校王尽美研究室负责人蒋爱翠看来,“这是信仰的力量,他以极大的热情忠诚于这个信仰,并不惜把生命奉献出来。” 1921年冬天,王尽美在学校壁报栏内发表了一篇题为“饭碗问题”的讽刺文章,彻底触怒了校方,被开除学籍,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那年他23岁。 1922年1月,他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7月,出席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制定《劳动法大纲》。 1922年10月,他直接领导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历经9天,取得斗争胜利。紧接着,他作为总同盟罢工指挥部重要成员之一,参加领导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同年11月,他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1923年1月,他领导建立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任总工会秘书。同年2月,被反动军警逮捕,后被工人营救获释,继续主持中共山东区支部的全面工作。 在山海关铁路大罢工中,王尽美以学徒的身份深入工厂。他白天跟工人一起抡大锤,晚上办工人夜校,下课后还要写工人罢工活动的函电、传真、宣言及新闻报道材料等,常常废寝忘食。 这为他以后的肺病埋下了隐患。1925年,王尽美在参与组织胶济线大罢工时,终因劳碌过度开始咳血,演讲时经常咳嗽吐血。在演讲时,他却偷藏一块手绢,咳血时就擦掉血渍继续演讲,尽管脸色苍白,却依然声如洪钟。 当年夏天,他终于力不能支,回到老家休养。一个月后,病情加重,老母亲亲自扶着担架,把他送回青岛。 病危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8月19日,他英年早逝。
唯一的照片 藏在墙缝中躲过劫难 在13位一大代表中,王尽美是最早也是最年轻就离开人世的,也是留下文字资料、图像和生活物品最少的一位。到目前为止,关于王尽美的照片,全国只有一张,和王尽美次子王杰挂在家中墙壁上的照片一模一样。 这张唯一的照片背后,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王尽美逝世后,他的家中遭到两次洗劫,一次是土匪刘黑七占领本村时抄家,再一次是日本鬼子扫荡时的洗劫。所以王尽美没留下多少遗物。 “听说这张珍贵照片,先由祖母藏在一个饭盒里放在草垛中,后又把照片缝在破棉袄里穿在身上,为了躲避战乱,祖母又用纸包好,把照片塞进房间的土墙缝里,并用泥土糊好进行了伪装。”王杰说,直到1949年,毛主席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宝三同志深情地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 会后,马宝三同志来到北杏村找到王尽美的母亲说明来意,她才将用泥土封糊在墙里面的王尽美的一张照片取出,交给了马宝三,后来省委专门整理3份材料,连同照片送到了北京,不久,毛主席见到王尽美这张照片后十分高兴地说:“就是他——‘王大耳朵’王尽美!” 王杰老人说,从此以后,党中央就将他父亲唯一保存下来的照片,陈列到中共一大上海旧址会议室里。 本报综合报道 中共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和他家人的故事 穿越90年的时光隧道,时间凝聚于1921年7月下旬。13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辗转于上海与浙江之间,荡舟嘉兴南湖,在惊险与激情中,一个崭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 7月23日,23岁的王尽美赶赴上海市望志路(今兴业路),参加中共一大会议。会后,这位原名王瑞俊的佃户子弟,认定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因此改名“王尽美”,成为职业革命家。 1925年6月,王尽美突然回到家乡,因积劳成疾,身染肺病,组织安排他回乡静养。在家里待了一个多月后,他执意要回青岛,回到自己的岗位。8月19日,这位中共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溘然长逝,年仅27岁。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 1918年春天,20岁的王尽美第一次到济南,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立一师,他的世界由此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如果不坚持赴济南求学,王尽美或许只是山东莒县北杏村的一个教书先生。出身佃农的他,幼时家贫,只能在地主私塾陪读,私塾先生见他眉清目秀、聪颖好学,为他起名瑞俊,字灼斋。 在枳沟镇高小读书时,他结识了传播民主思想的王新甫先生。“课堂上,他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铁路风潮、武昌起义等故事,也介绍《革命军》、《天演论》、《民报》等进步书刊。”毋庸置疑,这些进步思想触动了他年轻的心。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前往济南求学前,他登上村前的南岭(乔有山),忍不住赋诗一首。 入校后不久,王尽美极佳的口才、横溢的文采以及事必躬亲的责任心,让他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同学们推选他当代表,联络济南其他学校学生,去砸“昌言报”馆,惩罚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汉奸文人。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第一批外埠会员 1920年初,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趁着代表山东学生去北大联系事宜之便,在北大红楼拜访了神往已久的李大钊。两人相谈甚欢,王尽美受邀当场填表,成了该研究会的第一批外埠会员,并拿到了刚刚出版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这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重大转折点,意味着他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信仰。 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王尽美更频繁地来往于北京与济南之间,刻苦攻读所能找到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9月与邓恩铭在济南贡院墙根街的教育会内,竖起了一面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建立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任主编。《励新》半月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登载了许多有关社会改造的文章,抨击时弊,启发青年觉悟。 在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不久,1921年春,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建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始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产业工人运动。
善于吹拉弹唱的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 1921年,王尽美和邓恩铭的7月上海之行,肩负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8位党员的重托。 当年6月底,他们抵达上海后,就开始废寝忘食地阅读大会发起组准备的有关资料和代表们带的各种书刊。他和邓恩铭逐一拜访代表们,利用一切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 |
|